当前位置: 网站完美(中国)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园林艺术教研室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讨活动

  [发表时间]:2025-06-17    [浏览次数]:

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浪潮下,园林艺术教研室为提升育人实效,特别邀请室内教研室高丽君老师开展专题分享,深度剖析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并围绕专业教学实践展开热烈研讨,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高丽君老师分享心得

高丽君老师在分享中谈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着力点,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且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绝非简单的“贴标签”式生硬嫁接应结合专业特色,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伦理、文化自信”四个维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培养学生对家乡园林风貌的热爱、对园林设计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对生态保护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自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注入精神动力。

在学科案例分享环节,高老师以塔元庄村为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河北省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再次来到塔元庄村考察。总书记对塔元庄村的巨大变化予以充分肯定,并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提出 “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 的殷切期望。塔元庄人牢记嘱托,通过不懈奋斗,在 “三化” 建设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高老师建议,园林艺术教学可借鉴此类案例,采用 “项目式学习” 模式,引导学生在参与园林规划、乡村景观改造等实践项目中,亲身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感悟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让思政教育真正 “活” 起来。

 

高丽君老师案例讲解

研讨过程中,教师们直面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一是难以精准把握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平衡度,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二是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环节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流于表面。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分层设计理念,依据课程性质的差异,灵活选择“显性”与“隐性”融入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园林历史文化课程,可通过直接讲述历史人物事迹、文化传承故事等方式,显性融入思政元素;而对于园林设计实践课程,则将思政内容巧妙渗透于设计任务与案例分析中,实现隐性浸润。

教研室主任做会议总结

活动最后,教研室主任对研讨成果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课程思政需紧密围绕园林艺术专业特色,做到“润物无声”的自然融合。同时鼓励教师们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融合型教学案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台阶。此次研讨活动为园林艺术教研室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与具体的行动指南,未来,教研室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更具特色与实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过硬、思想政治素养优良的园林艺术人才。